行业观点 > 保时捷中国市场交付量一季度暴降超四成,智能化短板凸显
关键词:保时捷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交付量暴降42%,全球交付量下滑8%,智能化短板与市场竞争加剧是主因。
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交付量数据。数据显示,该季度保时捷全球交付量为71,470辆,同比减少8%。其中,中国市场交付量大幅下降42%,仅为9,471辆,这一数字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6,450辆,也使得中国市场从保时捷全球第一大市场降至第三。
保时捷在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的表现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。在德国本土市场,交付量同比下降34%,仅为7,495辆。欧洲(除德国)交付量也下降了10%,降至18,017辆。与此同时,北美市场却逆势增长,交付量达到20,698辆,同比增长37%,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。
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并非偶然。自2021年达到9.57万辆的交付量顶峰后,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便一路走低,2024年交付量仅为5.69万辆,同比下降28%。分析人士指出,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颓势与汽车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密不可分。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等高科技功能的日益增长需求,保时捷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日益凸显。相比之下,极氪001 FR、小米SU7 Ultra、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等高性能电车快速抢占市场份额,不断挤压保时捷的生存空间。
面对销量下滑的困境,保时捷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。公司计划在2029年前裁员3,900人,同时追加8亿欧元用于软件开发和电池技术的升级。此外,保时捷还引入了中国本土智能驾驶供应商地平线,期待通过合作来重振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。
尽管面临诸多挑战,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方面仍取得了一定进展。2025年第一季度,其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38.5%,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达25.9%,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12.6%。然而,要在中国市场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,保时捷仍需在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上持续发力。
保时捷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表示,未来保时捷将继续坚持“价值优先于销量”的战略,同时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。未来,保时捷能否重振昔日辉煌,将直接关系到其在中国市场的稳固与扩展。
本站声明:以上内容基于网络信息整理,本站点无意涉及任何特定国家、政治体制、组织、种族或个人。文中引用的数据、理论等信息均来自网络资源,本站点不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。对于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,本站点不负任何责任。原创不易,请勿抄袭或洗稿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